關于沅陵碣灘茶的歷史,你想知道的都在這里
- 發布時間:2020-05-19
- 發布者: 沅陵碣灘茶業
- 來源: www.www.mosstechnet-kk.com
- 閱讀量:
沅陵碣灘茶史考略
沅陵,五萬峰青山掬波探首,兩百里沅酉明月涉江。屈原曾有佳譽“沅有芷兮澧有蘭……觀流水兮潺湲”,林則徐盛贊“一縣好山留客住,五溪秋水為君清”。 一方靈異的水土,孕就一方獨特的物產——沅陵碣灘茶。碣灘茶“形若碧云茸如霜,巧藝天工芽中藏。清湯綠葉醉人眼,越夜長留齒頰香?!痹缭谔拼?,即因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而位列“貢品”,御飲天香,名傳千古。
一個淵源:縷縷茶香醉神農
沅陵碣灘茶歷史悠遠綿長,其源頭可上溯到遠古神農氏時代。神農氏,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(燧人、伏羲、神農)之一,他嘗遍百草,教人醫療與農耕,被世人尊稱為“藥王”、“五谷王”、“五谷先帝”、“神農大帝”、“茶祖”等?!渡褶r本草經》載:神農氏“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。唐陸羽《茶經》明確指出:“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,聞于魯周公?!彼?,炎帝神農是中國第一個發現茶的飲用功能與藥用食用價值的先祖。
司馬遷《史記·五帝本紀》載:“炎帝葬于茶山之野”,《帝王世紀》載:“神農葬于長沙”,《輿地紀勝》載:“炎帝葬于茶陵縣南,茶山之尾”。這些資料都足以證明,神農生活于湖南地界,死于長沙。但神農生于何處,卻鮮有人知?!妒勒f新語箋疏》引晉代《伏滔集》載《習鑿齒論青楚人物》明確提出“神農生于黔中”。古“黔中”即指湖南西部,包括湖南省沅水、澧水流域、清江流域,四川省的黔江流域及貴州省東北部一帶(見《讀史方輿紀要·歷代州城形勢·秦》)。按《辭?!泛汀掇o源》注,黔中即包括湖南境內的會同、沅陵、常德在內的沅水流域廣大地區(即五溪地區)。東晉著名的歷史學家習鑿齒(湖北人)是神農氏族的嫡系后裔,其言頗有相對的權威性。又據發掘,最早的神農炎帝神像即在古黔中的高廟遺址(今黔陽縣境內),距今約7400年,而距今9000至10000年間的彭頭山、安鄉的湯家崗和八十垱、城頭山等稻作遺址,都在古黔中地區,這為“神農生于黔中”提供了相當的佐證。茶祖既在湖南,茶源始于三湘,而神農又生于黔中,為五溪人,足見沅陵早在神農時代,人們便開始了對茶樹的認知與茶葉的種植。
一次揭秘:無射山里尋茶源
唐陸羽《茶經》卷七引《坤元錄》說:“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,云:‘蠻俗:當吉慶之時,親族集會,歌舞于此山。山多茶樹?!比藗儗﹃懹稹恫杞洝费芯恳延馇?,注疏之作可謂汗梁充棟,唯其茶山“無射山”,撲朔迷離,一直沒有能找到具體的處所,成為茶界難解的千古謎團。
人們對傳說中的無射山,一直沒有停下尋找的腳步。2011年,湖南省茶葉專家組專程來到沅陵進行考察,隨后又成立了“尋找無射山”課題研究小組。歷經四年多的艱辛跋涉,2015年8月,一個匿藏了千年的“廬山真面目”終于掀起了它迷人的蓋頭——陸羽《茶經》中的無射山,就是現在沅陵縣二酉鄉田坳村的枯蔎山。
湖南農大教授、中國茶葉學會顧問施兆鵬,湖北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會長、中國茶葉博物館技術顧問歐陽勛以及湖南師大教授、中國茶文化專家蔡鎮楚等權威專家進行了先后論證,一致認為:《尋找無射山》課題組通過海量查閱和多地走訪,以豐富詳實的歷史、地理、民族、物產、氣候、方言等第一手材料,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,形成了學界可信的結論。無射山,一場跨越千年的尋找終于塵埃落地。這無疑對于挖掘、傳承和弘揚中華茶文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,對于沅陵碣灘茶,更是意義空前重大。
一場御飲:碣灘貢茶揚美名
碣灘貢茶為歷史名茶,創制于唐代。據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始編《沅陵縣志》木刻本《木茶》條記載:唐·權德輿作陸贄《翰苑集》序云:領新茶一串作此字,即今茶苑之茶,“邑中出茶處,先以碣灘產者為最,后界亭茶盛行”。又云:“極先摘者名曰毛尖,今且以之充土貢矣?!睋冻街莞尽份d:“邑中出茶多,先以碣灘產者為最”。唐代杜佑所撰《通典》載:“永順、龍山和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貢?!苯泤怯X農先生查考,“溪州”在唐為沅陵以西各地,范圍極廣。沅陵茶葉唐代已作貢品,頗有名氣。
相傳唐初高宗第八子李旦因朝廷皇位之爭,而被武則天貶謫到辰州,流落在胡家坪胡員外家當傭人。員外千金胡鳳姣看中這位家傭,而私定終身。后來唐中宗退位,李旦被武則天找回朝廷接位,為唐睿宗。唐睿宗即位后不久,就派員迎奉皇妃胡鳳姣進京。鳳姣從故里沅陵胡家坪起程,泛舟沅水,夜泊沅陵縣城東北五十公里處的碣灘山。碣灘,因“灘中礁石豎立如碑“而名,碣灘茶,又因產于沅水北岸碣灘山坡而名。碣灘山位于沅水江畔,峰巒挺秀,林木蒼翠,重云積霧,湍急的沅水在灘頭激起層層浪花,被江風霧化后飄然繚繞,使碣灘山終年籠罩在云霧之中。俗話說,高山云霧出好茶。胡鳳姣品嘗到碣灘茶后,頓覺香氣馥郁,甘醇爽口,便擇其佳制帶回長安。唐睿宗和眾大臣品嘗啜飲后無不交口稱贊。從此,碣灘被指令辟為皇家茶園,官府每年派人督造監制,碣灘茶被指定為朝廷貢茶和國禮茶,每年朝貢。一場御飲,一段愛情,使得碣灘貢茶名揚天下。
一座講寺:茶禪一味悟道法
唐貞觀二年(公元628年)唐太宗李世民于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敕建龍興講寺,意在籍佛法傳播,感化“判服無?!钡奈髂先盒U。龍興講寺建成后的首任方丈即為唐大歷年間的百丈懷海禪師。百丈懷海,俗姓王,福建長樂人,少時出家,參見馬祖道一得法,后住新吳(今江西省奉新縣)大雄山,又名百丈山,故世稱“百丈和尚”,移住辰州虎溪山龍興講寺,圓寂后,謚號“大智禪師”。百丈懷海禪師制定整肅禪林的規程及叢林僧眾所必須遵守的儀則《百丈清規》(世稱《古清規》)時,將茶事列入其中,倡導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將僧人植茶、制茶,納入農禪內容;將僧人飲茶,納入寺院茶禮,并將其作為制度固定下來,使之成為禪門規式。
受百丈懷海禪師龍興講寺所制禪門規式影響,始建于唐咸通11年(公元870年)石門的夾山寺善會禪師,在夾山寺以茶參禪,因茶悟道。北宋徽宗政和年間(約公元1110年),高僧圓悟克勤大師在主持石門靈泉禪院(夾山寺)期間,著《佛果圓悟禪師碧崖錄》“十卷百則五百問十二萬字”,以自己獨特的傳法方式,形成特有的碧崖禪風,流傳國外。南宋末年,日本榮西高僧兩度來華,索得《碧崖錄》和大師“茶禪一味”手跡帶回日本,廣泛傳播茶道和禪道,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祖。直至今日,日本茶道亦尊奉湖南石門縣的夾山寺為“茶禪祖庭”。
茶禪一味,源于龍興講寺,起于夾山寺,“有茶禪心涼,無禪茶不香”。從此,禪與茶更是形影不離。佛是茶的升華,茶是佛的禪心。佛與茶的共同訴求是心,是觀照,是感悟,是自我修行,是生命協調。飲茶猶如品味人生一樣,人們在一葉一茶中,看到了希望,放下了煩惱,得到當下的寧靜,這便是一種禪意。
一次訪問:碣灘茶韻續芳華
沅陵碣灘茶于唐代流傳日本,原因有三:一是作為朝廷貢茶,被皇室作為國禮分贈各國使節,這期間,自然包括奈良時代的日本。二是鑒于沅陵龍興講寺百丈懷海禪師所確立的《百丈清規》禪門規式,聲名遠播,被最澄和尚推崇與了解,于是沅陵碣灘茶自然也會帶入日本。三是唐代高僧鑒真和尚(日本律宗的創始者)東渡,將碣灘茶帶入日本。鑒于上述途徑,碣灘茶被傳入日本,開始為日本上流社會所知曉。1972年,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,特地向周恩來總理打聽“碣灘茶”的事情,并被總理作為“中日友好茶”贈送給田中角榮。故有詩人感嘆:“栽培布局奪天工,碧毯鋪陳十五峰。林溢乳香人欲醉,杯呈翠綠味編濃。休夸龍井能消渴,漫道君山腋起風。唯有碣灘茶最好,知音海外話田中?!焙笫乐鑼W專家施兆鵬教授也欽贊:“盛唐一帝,中日二相,皆問佳茗何方?唯有碣灘茶香?!?br />
一朝歸來:魅力茶鄉領風騷
“王陽明書院舉盞說心悟;董其昌寶殿清目謝活佛;林則徐借茶辰州撰清聯;沈從文追香夢里回蕓廬?!泵髑逯撩駠?,碣灘茶幾經沉浮。新中國建立后,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注、關照下,生產逐年恢復,工藝不斷改進。特別是近年來,沅陵憑借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地理條件,按照“生態有機、轉型升級、富民強縣”的總體思路,持續提升碣灘茶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,建設中國茶文化旅游強縣,打造中國茶產業10強縣,把茶葉產業發展成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。2010年正式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,先后被授予“全國重點產茶縣”、“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”,“中國生態有機茶之鄉”稱號。目前,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5萬畝,茶葉加工企業120家,茶葉年生產量8000噸,年綜合產值超10億元。茶葉遠銷歐盟、日本等國。力爭到2020年,全縣茶園總面積達20萬畝,其中有機茶認證茶園達到10萬畝,茶葉年產量達3萬噸,年產值達50億元。
1983年以來,碣灘茶連續16屆被評為湖南省名茶、“國際文化名茶”, “中日友好茶”,屢獲各類評比金獎,被載入《中國名茶錄》。2010年獲上海世博會特別金獎,2015年,米蘭世博會再次斬獲“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”。
“茶祖在湖南,茶源始三湘。茶為國飲,湖南為先”,而沅陵碣灘茶,質清品貴,始于神農,茶緣無射,業繼盛唐,茶禪一味,御飲天香。新的時代,王者歸來,茶香五湖,全縣百姓,因茶而富,因茶而福。沅陵碣灘茶,正展現出它獨步天下的歷史淵源、文化魅力和迷人風采。
沅陵碣灘茶文化考略
沅陵,上扼川黔,下蔽湖湘,素有“湘西門戶”、“南天鎖鑰”之稱,除了出產神話與傳奇,還出產御飲天香的碣灘貢茶。沅陵碣灘茶作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,早在唐代即成貢品,歷經宋元明清,至今盛名不衰,并時常作為國禮贈送外國使節,流傳印度、日本。
碣灘茶形似雀舌,條索勻緊,鋒苗顯露,銀毫隱芬;始沏旗槍初展,葉游杯中,三起三落,參差沉??;隨后亭亭玉立,如魚似蝦,靜影沉壁;湯色黃綠明亮,滋味鮮爽回甘,如泡日月,如飲朝露。
沅陵,五萬峰青山掬波探首,兩百里沅酉明月涉江。屈原曾有佳譽“沅有芷兮澧有蘭……觀流水兮潺湲”,林則徐盛贊“一縣好山留客住,五溪秋水為君清”。 一方靈異的水土,孕就一方獨特的物產——沅陵碣灘茶。碣灘茶“形若碧云茸如霜,巧藝天工芽中藏。清湯綠葉醉人眼,越夜長留齒頰香?!痹缭谔拼?,即因色、香、味、形俱佳而位列“貢品”,御飲天香,名傳千古。
一個淵源:縷縷茶香醉神農
沅陵碣灘茶歷史悠遠綿長,其源頭可上溯到遠古神農氏時代。神農氏,古史傳說中的三皇五帝中的三皇(燧人、伏羲、神農)之一,他嘗遍百草,教人醫療與農耕,被世人尊稱為“藥王”、“五谷王”、“五谷先帝”、“神農大帝”、“茶祖”等?!渡褶r本草經》載:神農氏“嘗百草,日遇七十二毒,得荼而解之”。唐陸羽《茶經》明確指出:“茶之為飲,發乎神農氏,聞于魯周公?!彼?,炎帝神農是中國第一個發現茶的飲用功能與藥用食用價值的先祖。

一次揭秘:無射山里尋茶源
唐陸羽《茶經》卷七引《坤元錄》說:“辰州溆浦縣西北三百五十里無射山,云:‘蠻俗:當吉慶之時,親族集會,歌舞于此山。山多茶樹?!比藗儗﹃懹稹恫杞洝费芯恳延馇?,注疏之作可謂汗梁充棟,唯其茶山“無射山”,撲朔迷離,一直沒有能找到具體的處所,成為茶界難解的千古謎團。

湖南農大教授、中國茶葉學會顧問施兆鵬,湖北陸羽茶文化研究會會長、中國茶葉博物館技術顧問歐陽勛以及湖南師大教授、中國茶文化專家蔡鎮楚等權威專家進行了先后論證,一致認為:《尋找無射山》課題組通過海量查閱和多地走訪,以豐富詳實的歷史、地理、民族、物產、氣候、方言等第一手材料,做了大量的探索性研究,形成了學界可信的結論。無射山,一場跨越千年的尋找終于塵埃落地。這無疑對于挖掘、傳承和弘揚中華茶文化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,對于沅陵碣灘茶,更是意義空前重大。
一場御飲:碣灘貢茶揚美名
碣灘貢茶為歷史名茶,創制于唐代。據康熙二十四年(1685)始編《沅陵縣志》木刻本《木茶》條記載:唐·權德輿作陸贄《翰苑集》序云:領新茶一串作此字,即今茶苑之茶,“邑中出茶處,先以碣灘產者為最,后界亭茶盛行”。又云:“極先摘者名曰毛尖,今且以之充土貢矣?!睋冻街莞尽份d:“邑中出茶多,先以碣灘產者為最”。唐代杜佑所撰《通典》載:“永順、龍山和溪州等地均有芽茶入貢?!苯泤怯X農先生查考,“溪州”在唐為沅陵以西各地,范圍極廣。沅陵茶葉唐代已作貢品,頗有名氣。

一座講寺:茶禪一味悟道法
唐貞觀二年(公元628年)唐太宗李世民于沅陵縣城西北角的虎溪山麓敕建龍興講寺,意在籍佛法傳播,感化“判服無?!钡奈髂先盒U。龍興講寺建成后的首任方丈即為唐大歷年間的百丈懷海禪師。百丈懷海,俗姓王,福建長樂人,少時出家,參見馬祖道一得法,后住新吳(今江西省奉新縣)大雄山,又名百丈山,故世稱“百丈和尚”,移住辰州虎溪山龍興講寺,圓寂后,謚號“大智禪師”。百丈懷海禪師制定整肅禪林的規程及叢林僧眾所必須遵守的儀則《百丈清規》(世稱《古清規》)時,將茶事列入其中,倡導“一日不作,一日不食”,將僧人植茶、制茶,納入農禪內容;將僧人飲茶,納入寺院茶禮,并將其作為制度固定下來,使之成為禪門規式。
受百丈懷海禪師龍興講寺所制禪門規式影響,始建于唐咸通11年(公元870年)石門的夾山寺善會禪師,在夾山寺以茶參禪,因茶悟道。北宋徽宗政和年間(約公元1110年),高僧圓悟克勤大師在主持石門靈泉禪院(夾山寺)期間,著《佛果圓悟禪師碧崖錄》“十卷百則五百問十二萬字”,以自己獨特的傳法方式,形成特有的碧崖禪風,流傳國外。南宋末年,日本榮西高僧兩度來華,索得《碧崖錄》和大師“茶禪一味”手跡帶回日本,廣泛傳播茶道和禪道,成為日本茶道的開山祖。直至今日,日本茶道亦尊奉湖南石門縣的夾山寺為“茶禪祖庭”。
茶禪一味,源于龍興講寺,起于夾山寺,“有茶禪心涼,無禪茶不香”。從此,禪與茶更是形影不離。佛是茶的升華,茶是佛的禪心。佛與茶的共同訴求是心,是觀照,是感悟,是自我修行,是生命協調。飲茶猶如品味人生一樣,人們在一葉一茶中,看到了希望,放下了煩惱,得到當下的寧靜,這便是一種禪意。
一次訪問:碣灘茶韻續芳華
沅陵碣灘茶于唐代流傳日本,原因有三:一是作為朝廷貢茶,被皇室作為國禮分贈各國使節,這期間,自然包括奈良時代的日本。二是鑒于沅陵龍興講寺百丈懷海禪師所確立的《百丈清規》禪門規式,聲名遠播,被最澄和尚推崇與了解,于是沅陵碣灘茶自然也會帶入日本。三是唐代高僧鑒真和尚(日本律宗的創始者)東渡,將碣灘茶帶入日本。鑒于上述途徑,碣灘茶被傳入日本,開始為日本上流社會所知曉。1972年,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,特地向周恩來總理打聽“碣灘茶”的事情,并被總理作為“中日友好茶”贈送給田中角榮。故有詩人感嘆:“栽培布局奪天工,碧毯鋪陳十五峰。林溢乳香人欲醉,杯呈翠綠味編濃。休夸龍井能消渴,漫道君山腋起風。唯有碣灘茶最好,知音海外話田中?!焙笫乐鑼W專家施兆鵬教授也欽贊:“盛唐一帝,中日二相,皆問佳茗何方?唯有碣灘茶香?!?br />

“王陽明書院舉盞說心悟;董其昌寶殿清目謝活佛;林則徐借茶辰州撰清聯;沈從文追香夢里回蕓廬?!泵髑逯撩駠?,碣灘茶幾經沉浮。新中國建立后,在周恩來總理的直接關注、關照下,生產逐年恢復,工藝不斷改進。特別是近年來,沅陵憑借得天獨厚的茶葉生產地理條件,按照“生態有機、轉型升級、富民強縣”的總體思路,持續提升碣灘茶品牌影響力和競爭力,建設中國茶文化旅游強縣,打造中國茶產業10強縣,把茶葉產業發展成富民強縣的主導產業。2010年正式獲得中國地理標志產品保護,先后被授予“全國重點產茶縣”、“全國十大生態產茶縣”,“中國生態有機茶之鄉”稱號。目前,全縣茶園面積達到15萬畝,茶葉加工企業120家,茶葉年生產量8000噸,年綜合產值超10億元。茶葉遠銷歐盟、日本等國。力爭到2020年,全縣茶園總面積達20萬畝,其中有機茶認證茶園達到10萬畝,茶葉年產量達3萬噸,年產值達50億元。
1983年以來,碣灘茶連續16屆被評為湖南省名茶、“國際文化名茶”, “中日友好茶”,屢獲各類評比金獎,被載入《中國名茶錄》。2010年獲上海世博會特別金獎,2015年,米蘭世博會再次斬獲“百年世博中國名茶金獎”。
“茶祖在湖南,茶源始三湘。茶為國飲,湖南為先”,而沅陵碣灘茶,質清品貴,始于神農,茶緣無射,業繼盛唐,茶禪一味,御飲天香。新的時代,王者歸來,茶香五湖,全縣百姓,因茶而富,因茶而福。沅陵碣灘茶,正展現出它獨步天下的歷史淵源、文化魅力和迷人風采。
沅陵碣灘茶文化考略
沅陵,上扼川黔,下蔽湖湘,素有“湘西門戶”、“南天鎖鑰”之稱,除了出產神話與傳奇,還出產御飲天香的碣灘貢茶。沅陵碣灘茶作為中國地理標志保護產品,早在唐代即成貢品,歷經宋元明清,至今盛名不衰,并時常作為國禮贈送外國使節,流傳印度、日本。

沅陵碣灘茶一經問世,便融入到了中華茶文化的源遠流長、博大精深之中,醇和清寂清,雅韻盎然。
湖南省沅陵碣灘茶業有限公司是一家高度專業化的茶葉加工企業,也是懷化茶葉直銷廠家,公司主要致力于茶園開發、茶葉加工、茶文化傳播,主要生產加工沅陵碣灘茶、鳳嬌碣灘茶、鳳嬌綠茶、鳳嬌紅茶、鳳嬌白茶、鳳嬌黑茶等茶葉品種,歡迎愛茶人士前來咨詢。